阅读提示
他,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他,年仅25岁;
他,3年前毅然回乡创业并成立新生农业合作社;
他,立志让全村老百姓都过上寿光人那样的富裕幸福生活。
他就是本报日前报道并引起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关注的淮阳县城关镇贾庄行政村马庄自然村明星人物马伟国。
□晚报记者 李伟/文 朱海龙/图
频频造访的冷空气打乱了2012年的季节节奏,马伟国的蔬菜大棚里却一如既往温暖如春。和豫东农村常见的那些塑料菜棚不同,马伟国的温室大棚沉入地面更深,也更暖和。2月9日的下午,室外温度已逼近0℃,棚内气温计的指针却分明指在22℃和23℃之间。这是闻名全国的山东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克隆品”。依靠它们,年纪轻轻的马伟国成了年收入近百万的创业明星,并开始沿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道路大踏步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传奇。
1.“这孩子跟别人不一样”
在父亲马新生眼里,马磊(马伟国小名)这个和自己一天生日,也一样高高大大的儿子在脾气上却和他一点都不同:“我不爱说笑,有点刻板,他却爱说爱动、好朋好友,又很有主见,从小就不让人省心。”
这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在2009年7月再次让马新生大吃一惊: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后留在西安发展,并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且经营良好的马磊竟然关掉公司回来了!回来要做什么?种菜!
这简直是疯了!怒气冲天的马新生把儿子狠狠训了一通,马伟国没有顶嘴,但决定却丝毫没有改变。看看摔门而去的父亲,他转身对母亲高国凤说:“妈,从小你就护着我,啥事都支持我,这回还得靠你了。”
马伟国的决定并非一时头脑发热,是2009年上半年的一次山东寿光之行让他“终于找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道路”。也就是说,尽管他令人羡慕地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又令人羡慕地应聘到西安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拿着每月近5000元的高薪,接着又令人羡慕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事业,但这一切都不是他最想要的。
“那么你最想要的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马伟国郑重回答:“我想让我的乡亲至少是我们村里的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
马伟国家亲戚众多,是马庄村的“大户”,作为大家庭的一员,他打小就和村里人很亲。考上大学并参加工作后,马伟国越来越觉得,尽管老家这些年变化不小,乡亲们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提高,但和城里人尤其是大城市人的生活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这种状况(城乡差距大)一定得改变”。
渐渐的,这就成了马伟国的人生目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这个目标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明确。
“这孩子跟别人不一样。”直到现在,高国凤还是这样又爱又恨地“数落”自己的儿子。按她的想法,现在好不容易建起了13个大棚,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马磊应该知足了,但儿子还要继续吃苦受罪说服并带领乡亲们发展三五十个甚至三五百个大棚,让大家都富起来。“虽然还有点不理解,但也只好由着他、支持他了。”高国凤笑着对记者说。
2.“可着肚子长个胆”
除想法外,马伟国遇事表现出的大胆果断、坚韧不拔也和他的年龄不相称,和别的孩子很不一样。
2009年上半年,借去山东出差的机会,马伟国专门拜访了大学期间结交的朋友冯华涛。冯华涛在山东寿光开了一家种子公司,效益很好。更重要的是,寿光是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当地农民多靠蔬菜种植发家致富,马伟国很想去看一看,看能否有些收获。
到底会有什么收获?在踏上寿光土地的前一刻,马伟国脑子里还一片朦胧。但一看到田野里一排排规划整齐、颇有现代气息的蔬菜大棚,马伟国马上就兴奋不已:这要能“搬回”老家去,可就太好了!
马伟国说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蛮干的人。锁定目标后,他立刻开始了细致调查:和多个菜农攀谈,串了一个又一个和家乡蔬菜大棚很不一样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看结构、问性能、算收益。当最终得出一个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少则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多则能创利润十几万的结果后,他就毅然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它们在家乡落户扎根。
这次寿光之行只有短短两天。尽管一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马伟国回到西安后还是强迫自己冷静了两个月。这两个月里,他从多个渠道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并把老家的现有条件和市场情况细细捋了一遍又一遍,多角度论证了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对接家乡的可行性。虽然还觉得应该再考虑细一点,但时间不等人,按照大棚蔬菜的生长周期,10月份前一定得把菜棚建起来,以保证收成。
是时候出手了。2009年7月,带着自己工作以来的10万元积蓄,开着那辆有点破旧的北京吉普,马伟国头也不回地直奔马庄而去。
“刚回来时,亲戚邻居的唾沫星子能把我淹死。”马伟国笑着回忆道,“这事放到谁身上估计都很难理解。”有好言相劝的,比如母亲;有暴跳如雷的,就是父亲;更多的是冷言冷语,有乡亲刻薄地说:“在城里好好的日子不过,偏偏回来挖坑,当心把自己埋了。”马伟国的五爷爷多次劝说无效,对这个孙子简直失望透顶,直到大棚开建时还说:“我就不管往东走(马伟国的菜棚在村庄东边),一往东走就心烦。”
面对这些,马伟国苦恼过,甚至也流泪过,但思路却没被打乱分毫:要干成这件大事,首先需要家人的全力支持。
马伟国把自己在寿光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考虑和盘托出后,首先“缴械”的是母亲,父亲马新生的态度也有所松动。看到了曙光,马伟国趁热打铁,鼓动父亲和他一起再赴寿光,这次马新生被彻底说服了。尽管对不可知的风险还稍有忐忑,他从寿光回来后还是赶紧按照儿子的计划把经营多年、一直是家里经济支柱的养猪场草草处理了。
“全部的猪卖出去,才卖了五六万(元),看着心疼人。”马新生的难过这才刚刚开始,还是儿子的极力鼓动,夫妻俩又开始向亲戚借钱了。尽管家庭条件一般,但马新生还从没欠过别人钱。“真是难张口啊。”马新生告诉记者,每次借钱之前他都要考虑再三,分析一下成功的几率才出门,等把能借的亲戚借了一遍,他都快觉得没脸见人了。
40万元。拿着“不算多”的首批资金,马伟国立刻开始着手请技术员、买材料、租地、建棚。由于请不到熟练工人,这次建棚严重超时,7个棚全部建成时,已进入11月份了。“(2010年)年前基本上没什么收成。如果不是在外地工作的妹妹回来买了年货,全家过年就只能吃馍就咸菜。”马伟国说。
对于马伟国这种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一直给他帮忙打理菜棚的同学刘春青的岳父评价得很“贴切”:“这孩子,可着肚子长个胆。”
3.“我有一个梦想”
现在,在马伟国租来的土地上,已经矗立了13个冬暖式蔬菜大棚。13号棚的“准主人”马勇直到现在还对马伟国内疚不已:“说这棚是我的,其实我除了投了四五万(元)建棚费,其他的都没操心。马磊还为我弄伤了腰。”
马勇并不是马庄人,和马伟国也不是亲戚。之前在淮阳县城当厨师但一直想转行的他经朋友介绍结识了马伟国,最终选择了和比他小6岁的马伟国并肩战斗。
与其说马伟国给了马勇一个发家致富的机会,还不如说是马勇给了马伟国一个实现人生理想的梯子。至少,马伟国是这么认为的。尽管他志向远大,但说服亲戚朋友和他一起“发烧”却难之又难,尽管自己的“独角戏”越唱越有味,但他心里还是有浓浓的失落感。
对马勇,马伟国可谓“倾囊相助”,土地、建棚专用材料、技术员、菜苗、有机肥甚至菜棚管理员全由马伟国提供。去年8月份建棚时,马伟国全天盯守,让基本属于“门外汉”的马勇轻松得不得了。有一天下大雨,马伟国到工地查看,用挖出的泥土堆起的土墙恰在这时滑坡坍塌,一下把马伟国压在了下面,虽然万幸没伤到骨头,但马伟国足足养了几个月才能正常走路,而且直到现在,他还不能久坐久站,否则就腰疼难忍。
马伟国对记者说:“现在母亲抱怨我挣了钱不盖房、不买好车也不找对象,我就告诉她,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全村人看到我的成功后都去建温室大棚,都挣大钱,都能买上奔驰宝马,到时候咱就是没好车,几个电话打过去,多好的车咱都能用上了。”
为了这个梦想,马伟国克难攻坚、义无反顾、时不我待。他说,有一年冬天去寿光请技术员,实在没钱了,他拿了几个馒头就登上了条件最差但却最省钱的绿皮火车,车内人多闷热难耐,车外则冷风呼啸、寒风刺骨。一上一下,加上饥饿劳累,他患上了重感冒,高烧39℃多;他说,2009年建起的7个大棚到去年7月收回了成本并少有盈余,欠账还清后他没有听劝稳稳当当继续赚钱,而是想方设法贷款45万元又建起了6个大棚;他快速接手了父亲之前注册成立的新生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更名为新生农业合作社,大做“赔本生意”吸收社员,千方百计说服他们一块干;他把同样在西安发展得不错的弟弟马伟阁拽回来帮忙,来向大家证明自己对反季节大棚蔬菜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可以说,马伟国的努力已经有了收获:新生农业合作社现已有165户成员,先行一步的几个马庄村以外的社员已建起了冬暖式大棚;马庄村人也坐不住了,有的已明确表态“要建棚”;县乡政府已经开始了对马伟国的帮扶,力度还有望进一步加大;更让马伟国高兴的是,以前铺天盖地的冷言冷语再也听不到了。
马伟国还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进一步行动。他一直留意着国内蔬菜大棚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并开始着手做自己的5年发展规划,力争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最有效的管理手段都用到家乡的大棚上,让蔬菜产品品种更多(为了保证产量,现在马伟国的大棚蔬菜主要是黄瓜)更鲜更好,始终保持供不应求的好形势。他更没忘自己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一样美好生活的人生目标,2011年村级组织换届,马伟国高票当选贾庄行政村马庄自然村村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垫资修好了困扰贾庄村民多年的村小学下水道,连带着把马庄村等周边几个自然村的下水道也都挖通了。他还告诉记者,等再宽裕点,就把村里的路修修,让乡亲们再也不走泥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