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务工的感觉真好!” |
——2011年重点民生工程巡礼·周口篇 |
|
□记者 张靖 王平 童浩麟
通讯员 王霞
腊八这天,记者到西华县产业集聚区采访,看到凯鸿鞋业车间流水线上一派繁忙。年轻女工王梦可腼腆地对记者说:“我原来在广东东莞打工,2011年4月份来凯鸿鞋业。俺家迟营乡闸口村就在厂子旁边。今天是腊八,厂里让提前下班,我等会儿就回家吃团圆饭了。俺村还有5个像我一样的伙伴都在这个厂子打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周口市多渠道促进就业,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产业促就业。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662 家,企业用工20万人,2011年就新增企业用工1万多人。抢占招工高地,农民工“回流”现象在周口很明显。
像王梦可一样,如今,周口共有36万农民不再远赴他乡,而是在家门口就业,能够在节日里与家人团聚。
产业兴就业旺
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的周口有3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省的六分之一,转移就业压力大。周口市委书记徐光对记者说:“‘人往哪里去?’对于周口来说,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发展产业,以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这是检验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能力的试金石。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就是我们最大最实惠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食品加工、制鞋业、纺织服装业等产业转移项目在周口市产业集聚区遍地开花,两年时间,有20多家沿海和台湾制鞋企业相继落户周口,摘得“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金字招牌,带动3万人就业。
“随着入驻企业越来越多,当地用工也逐渐紧张起来。只有为职工提供好的条件,才能留住他们。”凯鸿鞋业总经理薛富雄感慨地对记者说。
富余劳动力多,人往哪儿去?企业发展快,工人从哪儿来?为破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难命题,周口市出台服务产业集聚区用工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组织校企对接、村企对接,强化培训,维护职工权益,使“人多之难”转化为“人口红利”。
能顾家促和谐
农活不误,家务顺当,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不少在家门口就业的周口农民感叹:“在家务工的感觉真好!”沿海企业自雇大巴车开进农村接员工,发现部分员工不愿意去了。
西华营镇肖庄村村民赵书琳务工的车间就在村头。她高兴地对记者说:“像俺这样50岁的农村妇女能不出村就上班了!每天下班,5分钟就能到家,不耽误给孩子做饭和照顾老人,不影响庄稼活,挣钱顾家都不误。家里人多了,邻里也和睦了,社会治安也好了。”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随着农民家门口就业迎刃而解。
农民家门口就业,在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1年周口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1800亿元,增长45%;利润211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66元,增长19%。③7
▲▲相关链接
周口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包括37项具体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省定目标的103%;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完成率109.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11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市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完成率106%。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文化惠民工程、城乡教育水平、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平安周口建设等都有了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