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力资源保障 增强区域竞优势
——关于周口市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口河南省周口市副市长刘保仓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和综合性举措。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抢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机遇,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平台支撑,对加快周口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设产业集聚区,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紧密结合,强化人力资源保障,以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争创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新优势。
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数量和结构分析
2010年,周口市11个产业集聚区(不含泛区)完成投资358.6亿元.完成销售收入590.4亿元、税收20.36亿元,用工总需求达179740人。全市产业集聚区(包括泛区农场)规模以上企业531家,按行业分类,其中:食品类企业89家,用工需求人数30931人,占用工总需求的17.21%;机械加工类企业157家,用工需求人数35014人,占用工总需求的19.48%:服装类企业59家,用工需求人数32468人,占用工总需求的18.06%;纺织类企业64家,用工需求人数25190人,占用工总需求的14.01%;鞋类企业15家.用工需求人数14098人,占用工总需求的7.84%;电子类企业23家,用工需求人数9011人,占用工总需求的5.01%;化工类企业17家,用工需求人数4164人,占用工总需求的2.32%:农资类企业18家,用工需求人数5139人,占用工总需求的2.86%;医药类企业20家,用工需求人数8628人,占用工总需求的4.80%;其他类企业.69家,用工需求人数16497人,占用工总需求的9.18%。全市产业集聚区用工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10家,用工需求32451人,占用工总需求的18.05%:用工300人至2000人的中型企业192家,用工需求103353人,占用工总需求的57.50%;用工3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329家,用工需求43936人。占用工总需求的24.44%。
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形势分析
第一,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二者并存。 企业用工与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就业是一个劳动者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全国两亿多人外出务工。如今.周口市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有270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5万人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找工作难的局面持续了多年,现在却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而是表现为工资的上涨、用工成本的增加。今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二者并存的局面会持续。
第二,企业用工环境的变化。
一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一些企业新接订单增多,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快,区域就业格局调整,产业集聚区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容量快速增加。
二是劳动者对自身的权益维护意识增强,务工人员的选择权增加。“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务工主体,他们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劳动强度等有新要求,对发展空间、价值实现等有新期待,越来越重视自身权益的实现和维护。
三是企业的用工观念亟待转变。企业要树立人本理念,更好地善待员工,更多地关心员工,通过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资待遇等具体措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员工岗位的稳定性,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四是用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企业用工信息与求职者之间传递渠道不畅,导致一些用工单位招工却找不到人,一些求职者面对大量招工信息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对策和措施
“十二五”期间,随着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周口市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将进一步配套完善,预测企业用工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望在“十二五”末达到30万人以上的用工规模。未来,周口市要进一步做好企业用工工作,把周口市人力资源优势转化成区域竞争优势、转化成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优势,实现产业规模扩大与就业空间增加的良性互动.建立稳定、长效的企业用工机制。
(一)合力推动
解决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企业招工、求职者就业是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事,要把解决用工问题作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人社部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与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参与,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作,为务工人员在本地就近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要完善统计和调查制度,摸清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的基数,提高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预测和反应能力。要深入开展入企入户调查,对企业基本情况、工资水平、人员构成及增减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判断企业用工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缺工预警。要摸清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信息.登记造册,建档建卡,建立数据库.动态监测就业流动情况。要强化信息对接,提高服务质量。
(二)政策优惠
如果说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有“惠农”政策,那么推进工业化就要有“惠工”政策。在产业集聚区企业工作的人员,要招得来、留得住,在当前情况下,必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增强吸引力,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要优先解决吃、住、行等生活问题,办好职工食堂,给职工发放生活补贴;建好职工宿舍,为已婚人员提供夫妻房:把务工人员纳入申请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范围;开行公交,提高产业集聚区客运服务能力。重点解决务工人员就医、子女就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提供定期身体健康检查,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子女入园入学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积极解决务工人员的困难,落实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政策,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支持务工人员进城落户。开展优秀务工人员评选表彰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制定优惠政策既要“中看”,又要“中用”,关键在落实,让务工人员能真正得到实惠。
(三)双向对接
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的双向对接,做好产业集聚区的形象宣传,增进务工人员对产业集聚区的了解和认知,采取现场招聘会、印制宣传单、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送手机短信、发布媒体广告、走村人户动员、在城乡繁华地段设立咨询台、让员工现身说法、组织务工人员参观产业集聚区等方式,让务工人员了解产业集聚区、了解用工环境。积极组织校企对接、乡企对接、村企对接,促进产业集聚区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乡村基层组织开展对接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强化用工服务效果。
(四)强化培训
开展劳动力定向培训。结合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需求情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职业技术学校向企业免费提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支持学校将实训基地设在产业集聚区企业,把生产过程作为学习项目和教学内容。实行弹性学习制度,鼓励学生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学的方式,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加强工人技能鉴定考核。建立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立产业集聚区技能劳动者储备库。
(五)维护权益
企业要进一步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用工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企业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逐步提高工资待遇,逐步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员工的素质和发展空间。企业要树立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的理念,关心员工,以礼待人,以情感人,以心留人,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为产业集聚区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