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助推跨越发展 ——我市重点项目及产业集聚区建设走笔
记者 李 莉
6月15日,沈丘县产业集聚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热火朝天的重点项目建设场面,令在此采访的记者振奋不已。
沈丘县的河南省聚酯网特色产业集聚区为全国最大的集丝网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工业园区,200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特色园区”,荣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
在华丰网业生产车间,记者仿佛走进了“演奏场”,清脆的织机声不绝于耳,网厂工人飞梭穿线忙碌织网的身影随处可见……据集聚区负责人介绍,自建园区至今报名入园的企业已有60多家,目前已入驻网企23家,项目投资8.4亿元,建设轻钢标准厂房32栋,建筑面积达16.7万平方米。
而这只是我市重点项目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我市立足各县市实际,把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先后培育壮大鹿邑尾毛、扶沟纺织、项城农机配件、淮阳塑编、沈丘网业、郸城玉米精深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我市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的做法,不仅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而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2.8%,较上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8%,增速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九位,居黄淮四市第二位。财政收支增长步伐加快,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金融运行态势良好。
我市以重点项目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逆流而上,实现了新跨越。
完善责任制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市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重点项目督导长效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细化目标任务,并把完成情况作为市政府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严格奖惩,强化管理。市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建设工地现场办公,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2010年中央新增1300亿元投资项目92个,完成投资9.33亿元,占年新增投资计划的85.88%;中央新增700亿元投资项目79个,完成投资5.93亿元,占年新增投资计划的91.89%;中央新增800亿元投资项目77个,完成投资1.19亿元,占年新增投资计划的76.87%。我市有被列入省重点项目10个,其中市直管项目4个,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资1.78亿元;纳入省“转型升级双千工程”项目70个,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资20.48 亿元。我市共确定重点建设项目100个,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资43.68亿元。
打造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项目平台。我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加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同时积极创新产业聚集区建管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污染集中治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使用,降低集聚区内的企业生产运行成本,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73.76亿元。在11个产业集聚区中,新开工项目63个,建成投产项目20个,在建项目117个。
开展大招商活动,努力承接产业项目。按照全省开展大招商活动的统一部署,我市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因受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影响而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围绕“周口产业需要什么、发达地区可能转移什么、我们能够承接什么”的问题,以及扩大规模和扩大领域、提高质量和提高水平的“两扩两提”总体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搞好产业和项目承接。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省外资金项目71个,合同引进资金72.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5.2亿元,完成省定目标任务174.7亿元的31.6%,同比增长14.8%。
创新融资机制,全力保障项目资金。为切实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的融资难问题,我市多次召开银企座谈会、协调会,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并出台了《关于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把金融业作为发展战略支撑产业来抓,纳入经济社会整体产业规划,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全市共为13家项目单位协调解决建设资金10.9亿元。同时,我市以注入优质资产的方式搭建了新的定向融资平台,组建了市政府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行政事业资产经营公司、教育投资公司、信用融资担保集团五大投资公司,融资能力达到30亿元。此外,我市10个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由财政出资控股的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金2亿多元,使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
提升服务水平,尽力优化项目环境。我市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黄牌警告制度》等文件,对损害项目建设环境的行为予以严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绿色通道等机制,为项目单位代办各种证照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周口日报)